发布会现场。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石涛 摄
5月12日,在解读《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方案(2021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新闻发布会上,重庆市体育局副局长杜学勇介绍了具体内容的《实施方案》。未来重庆市民的锻炼场地、锻炼时长、锻炼效果等方面都将全面提升。
重庆推进全民健身9项重点工作
杜学勇介绍,《实施方案》是在国务院《全民健身规划(2021-2025年)》和《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》的基础上,在充分评估上周期全民健身实施情况的基础上,结合本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,根据新要求,制定《实施方案》。 《实施方案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确定了全市到2025年全民健身发展目标。
其中,定性指标包括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、全市居民科学健身素养持续提高、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、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持续提高等。量化指标中提到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8%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.2平方米、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.8人等都将进行相应量化。相应的工作任务。
杜学勇表示,《实施方案》包括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、打造多元化全民健身赛事体系、加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、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、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等内容。服务重点群体,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。重点任务是发展和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,营造全民健身氛围,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。
“15分钟健身圈”健身场地设施更完善
《实施方案》提到,区、县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各级公共健身设施实现“15分钟健身圈”全覆盖。对此,杜学勇介绍,上个周期,我市大力推进体育公园、社区体育馆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,形成了市、区县、街道(乡镇)、布局合理、覆盖面广的社区(行政村)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化,城市社区“15分钟健身圈”覆盖率达到94.74%。本周期,重庆市体育局将加大全民健身场馆设施供给力度,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划实施,补齐短板。
此外,《实施方案》还提到,我市将加快“两河四岸”、“山城步道”、“金角银边”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,充分利用旧工厂、桥下空间、滩涂和码头以及河畔。沿海中小型多功能体育场馆、体育场馆、自行车道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。有序推进大中型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,优化提升服务效率。同时,到2025年底,区、县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各级“15分钟健身圈”公共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,居民都能享受到健身的乐趣。从居住地步行或骑车 15 分钟以内即可到达。健走、广场舞、球类运动等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设施。
2025年,重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将达到48%
《实施方案》提到,到2025年,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8%。对此,杜学勇介绍,重庆将采取多项措施,让更多市民参与体育锻炼。 2020年5月,重庆市体育局对《重庆市全民健身规划(2016-2020年)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达到47.65%。
随后,重庆市体育局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赛事体系,推动区县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化,做到“区有品牌、县有特色”,线上线下相结合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、公民运动会、社区运动会、群众冰雪季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。同时,大力发展三大球、三小球、路跑、水上运动、自行车、棋牌、武术等体育运动,鼓励区县广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,弘扬和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。杜学勇说:“到2025年底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可能增加0.35个百分点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fwangpai.com/html/tiyuwenda/9469.html